“妮兒,從今天起你就做我女兒吧,以后我也好有個說話的。”每次想起那天在王寨村幫扶戶劉建蘭家走訪的情景,我常常感懷不已。幫扶戶和善的笑容和慈母般的話語,打動了我,讓我深深感受到扶貧事業的重要意義和作為一名扶貧干部的光榮。回想起初識的惶恐、無措和膽怯,我漸漸明白,無論外在條件有多么千差萬別,只要把貧困群眾當作自己的家人,以一顆“兒女”之心與其相處,急之所急,盼之所盼,就能夠相互理解、共同成長。
第一次下鄉扶貧
我是市場監督管理局檢驗所的一名普通職工,整日與試管、燒杯、化學試劑打交道,對扶貧開發知之甚少。在我的想象中,幫扶干部應該是村干部的“跟班”,村里許多事可能都是村干部“撐起”。剛聽到下鄉扶貧消息時,第一個閃過我腦海的念頭就是,“我能為群眾做些什么,群眾愿意聽我說話嗎?” 懷揣著忐忑不安的心情,我跟隨著王寨村支部書記來到了幫扶戶劉建蘭家。她家的房屋雖有些破舊,但打掃的非常干凈,小小的院子里曬著一小堆蠶豆。劉大媽看著我們來了,熱情地帶著年幼的小孫子到院子里迎接,并招呼我們進屋。我心頭一暖,進屋坐下與劉大媽攀談起來。言談中得知,大媽一家5口人,丈夫在十幾天前因病去世,留下了年邁多病的她和一兒一女,一個5歲的小孫子,兒子在外做小生意,但近來生意不景氣,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難。這位年邁的母親,一邊照顧年幼的孫子,一邊干著農活,還要擔憂一對兒女的生活,生活的壓力讓這個家庭籠罩在愁云里,讓她們絕望又無助。飽經風霜的臉上流露了這位老人的憂愁和艱辛,此時此刻,我決定真正肩負起幫扶干部的職責,盡自己所能幫助劉大媽一家脫貧。 真誠付出換來認可
從那以后,我隔三差五去劉大媽家看望她。剛開始時,劉大媽和我還有些生疏,對我帶來的東西不愿接受,總是說“好意俺領了,但俺們不缺這些東西”。于是,我決定“曲線救國”,不再直接送東西,而是力所能及的幫助大媽洗洗衣服、曬曬床單、剪指甲,待到吃飯的時候,我便和大媽一起做飯,吃在大媽家。等到下次去看望劉大媽時,我再帶一些必備生活用品充當“飯錢”。一來二往,我和大媽便熟絡起來,漸漸地,我把劉大媽家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,劉大媽也把我視為自己的女兒般疼愛。 2016年5月30日的一天,讓我一生難忘。那天,我正在大媽家廚房忙活著做午飯,不經意瞥見大媽在廚房門口踟躕,好像有心事似的。我連忙招呼大媽:“大媽,怎么啦?飯一會兒就好了。”大媽知道我看到她了,慢慢地走到我身邊拉起我的手對我說:“妮兒,從今天起你就做我女兒吧,以后我也好有個說話的。”瞬間,我的眼睛濕潤了。抓起大媽的手說道:“好啊,媽媽!好啊,媽媽!”我想這大概是貧困戶對我們扶貧工作的最大認可吧。 常回“家”看看 自從找到了新“家”,我更加把家里的事情放在心上。通過熟人介紹,我幫助劉媽媽的兒子,在合肥省城里找了一份工作,他第一個月就掙了兩三千塊錢。我向劉媽媽介紹了當前優厚的扶貧政策,鼓勵她種了三畝多地的蔬菜,用上了光伏發電,又介紹了到同村農業大戶那幫忙拔草的零活。351、180政策頒布后,我第一時間給劉媽媽介紹相關政策,幫助她辦理相關手續,在黨的好政策關愛下,她的慢性病也好多了,精神煥發了,漸漸地把傷心事慢慢的都忘了。每次去,她都把藏給自己孫子吃的好吃的都拿出來給我吃,對我噓寒問暖,大老遠跑過來拉著我的手說:“我閨女又回來看我了。”當她一聲聲的喊我閨女的時候,每次我都被感動得熱淚盈眶,是她的真愛打動了我,是她的淳樸善良感動了我。她的一言一行讓我仿佛又回到童年,又做回了孩子,她的真誠又一次地讓我感覺到了母愛的偉大。 全家一起奔小康 在黨的惠民政策下,通過我們一家人的共同努力、村干部和局領導的大力支持下,2016年10月份,我們光榮地脫貧了,徹底實現了“兩不愁、三保障”。在脫貧不脫策的政策下,2017年,我媽又種植了3畝6分地的南瓜。 一段扶貧一段情,為了慶祝美好生活的開始,今年的中秋節我們歡聚在老媽媽的身邊盡了我們做兒女的孝心。扶貧中種種經歷、所見所聞,給予我人生不可多得的財富。看著過往,我能看到的不僅是她感激的淚光、顫抖的雙手,也有我的敬仰和感動。 (界首市市場監管局檢驗所 郭 芬)
|